研究生导师其实在我们研究生阶段扮演了重要的角色,因此选择了什么样的导师就决定了你今后大致的一个发展。闪藤保研辅导希望大家能从以下几个方面,根据自己的情况慎重考虑。
在导师对学生的友好程度上,整体呈现出教授(P)>副教授(AP)>助理教授(ap)的规律。教授因已处于学术职称顶端,无需靠争抢学生成果来晋升,故而在成果分配上相对公平,对学生较为友善。而且凭借多年积累,人脉广泛,能助力学生毕业后获得优质出路,在指导学生方面也更得心应手。副教授获得 tenure 后工作稳定,情况与教授类似,只是在资源和经验上稍弱一些。而助理教授因未取得 tenure,面临失业风险,为出成果可能与学生争 credits,导致师生矛盾,且其人脉资源不足,在学生发展助力上相对有限。
文章署名分析:查看导师33、34 岁之后发表文章中自己作为第一作者的数量。若数量较多,意味着其可能倾向于将成果归为己有,学生未来可能面临付出劳动却成果被占的风险。例如,若某导师在这之后频繁以自己为第一作者发表重要成果,那学生在选择时就需谨慎考虑,避免陷入被动的学术合作关系。
学生反馈询问:向导师现有的学生打听情况,但这种方式存在局限性。学生可能因种种原因不愿如实反馈,或者其评价受自身主观感受和经历影响,不够客观全面。比如,有的学生可能担心反馈负面信息会给自己带来麻烦,或者自身与导师相处较好,但这并不代表该导师对所有学生都如此。
在保研选择导师时,不能仅依据职称判断,要深入调研。对于追求稳定、良好人脉资源和公平指导的学生,教授和已获tenure 的副教授可能是较好选择;对于不惧挑战、愿意与导师共同成长且对新研究方向有兴趣的学生,可谨慎考虑助理教授,但要提前做好沟通和心理准备。同时,多种评估方法结合,尽量全面了解导师,为自己的研究生生涯挑选合适的引路人,确保学术之路顺利且成果归属明晰,最大程度实现自身价值与学术追求。